葵花籽 迷迭香 半全麥麵包 | Sonnenblumen Vollkornbrot mit Rosmarin
葵花籽 迷迭香 半全麥麵包 | Sonnenblumen Vollkornbrot mit Rosmarin
麵包,最古老,最傳統的手作食物。
麵包,一個充滿溫暖與能量的食物。
想了很久,2015年第一個烤箱開工要做,想作,該作的烘焙糕點的題目。
作為中國人,米缸中的米量,代表了家庭的財富;對於歐洲人,麵包盒中的麵包也有著同樣的意義。
為註記2015年的肇始,我選擇了讓人擁有力量的麵包當作這個新的一年給予所有人和自己的禮物。
麵包,經過時間的考驗,世代的傳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食譜,不同的食材搭配⋯⋯,究竟還是保持了最原始而傳統的基本組合:穀物磨成的粉末,水與酵母。
一方土,養一方人。每個土地中成長的穀物特性不一,也就有了風味各異的麵包。
亞洲人的口味趨向用小麥麵粉製作,水份含量高的白麵麵包。德語系國家則偏愛加入各種穀物口感札實的雜糧,全麥或黑麥麵包。
這個所謂的半全麥麵包,是取約三分之一弱的全麥麵粉,摻入小麥麵粉中。所以製作出來的麵包,有著全麥的味感和香氣,卻沒有乾燥,粗硬的缺點。是個會讓人喜歡的麵包。
葵花籽 迷迭香 半全麥麵包 食材
葵花籽迷迭香半全麥麵包 製作步驟
(一) 關於食材:
1.)使用的是從花朵採集的蜂蜜,就是所謂的花蜜。[另外一種蜂蜜是甘露蜜(樹蜜蜂蜜)]。
2.)麵包中需要的食材。從左上到右下分別是葛縷子,葵花籽,海鹽,迷迭香。
(二) 製作步驟
1.-3.)準備一個乾淨的容器,將過篩好的小麥麵粉與全麥麵粉(不必過篩)混合。
1.)中間凹處放捏碎的酵母。
2.)淋上蜂蜜。
3.)加入溫水250ml,稍微混合一下,撒上一點麵粉在水上,靜置10分鐘。
1.)直到酵母產生活力發泡。
2.)加入海鹽,葛縷子。
3.)加入迷迭香 。
1.)加入葵花籽。
2.)依需要加入剩下的水,最好慢慢的邊揉麵,邊加水,以免一次加入太多。
3.)手工揉麵10-15分鐘,直到麵糰光滑均勻,不粘手。
用折捲法,幫助麵糰包入空氣。整形成圓形,放入容器,表面用手指插幾個洞,淋上少許水,撒上一點麵粉,蓋上濕布,靜置於溫暖無風處45-60分鐘。直到麵糰發酵至1.5-2倍大。
1.)烤箱大烤盒抹上薄薄的油,撒上麵粉以防沾粘。
2.)發好的麵糰,分成兩份,約720gm一份。
3.)再次揉麵,排出空氣後,用折捲法多次,幫助麵糰包入空氣。
1.)整型成長條圓棍形。
2.)麵糰表面噴上少許水。
3.)再灑上少許葵花籽點綴。
1.)麵糰上再灑上少許麵粉。靜置在大烤盤上,蓋上保鮮膜,二次醒麵30-45分鐘。(預熱烤箱到200°C,預熱時間至少二十分鐘。)
2.)二次醒麵待麵糰發到約1.5倍大時,就可以了。
3.)用尖利的小刀劃出花紋。
(三)麵包烘焙
預熱烤箱至200度,烤箱內放一盛了水的容器在底部。
麵包放入預熱好烤箱。
200度烤十分鐘,調整烤箱溫度至180度,繼續烤50-60分鐘。
出爐時用木匙敲底部,如果發出KoKo的聲音表示麵包已烤熟。烤箱熄火,麵包繼續留在已熄火密閉的烤箱中10分鐘。
出爐後噴水,放在網架上冷卻,完成。
請容我小小囉囌一下
製作麵包時,所使用的小麥麵粉,建議一定要篩過才使用。這樣製作出的麵包較容易包入空氣,可以增加麵包的柔軟度。
加入麵粉的溫水,一定要在42°C以下。水溫不宜高於此溫度,否則會殺死酵母。
全麥麵粉不必經過篩麵的程序。
醒麵的過程是必要的!因為各地氣溫和溼度不同,一般一定要等到麵糰發到約1.5到2倍大。
手指試驗:手指戳入麵糰後,麵糰上指孔迅速消失,就表示醒麵完成。
經過正確醒發的麵糰,才能製作出有彈性,有韌性,口感筋道的麵包。
烘焙完成後的麵包,用小水槍噴水在麵包的表面,可以讓熟成的麵包擁有很好的光澤,色澤和味道。
麵包,最古老,最傳統的手作食物。
麵包,一個充滿溫暖與能量的食物。
以這個有著力量的麵包獻給每個需要優質能源的妳:
請一定要活力充沛,元氣滿滿的面對生活的高低和挑戰。
請一定不要放棄妳的夢想和堅持。
請一定在磐石的意志下擁有柔軟的心。
***
料多味美的健康麵包
版主回覆:(01/26/2015 06:00:52 PM)
的確是個很健康的麵包,由於全麥麵粉和小麥麵粉的組合,比一般的歐式麵包軟很多,一樣很有韌勁和咬勁。
喜歡而且可以接受歐式麵包的人,一定會喜歡的。
看起來既美味又樸實的麵包,好想咬一口喔!好佩服寶盒都用手揉麵,完全手作,我都用攪拌機,太偷懶了。
我最近也在練習做麵包,目前都在做吐司(也只會做吐司),還蠻好玩的,希望有天我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麵包!
版主回覆:(01/26/2015 08:12:20 PM)
因為這是歐式麵包,我還是喜歡用手揉麵。吐司的話,攪拌機還是比較“人性化”一點。
如果不排斥歐洲麵包的口感(可能需要點時間習慣它),事實上,變化多的歐式麵包,是個很好的嚐試方向。